打印  收藏   关闭
荷兰合作银行:中国猪肉产业总量增长快 潜力大
来源: 国际畜牧网-中国经济网 时间:2010-02-20 点击: 514

  2月10,荷兰合作银行在北京发布“中国猪肉产业增长的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猪肉产业总量增长快,发展潜力大。“中国猪肉产业增长市场研究报告,由荷兰合作银行食品及农业研究员潘晨军主持撰写。

  荷兰合作银行的报告认为,中国生产和消费的猪肉总量占世界总量一半。在农村,猪肉消费量比较低,这表明农村地区猪肉消费市场可以得到进一步拓展,潜力巨大。在城市,食品安全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消费总量快速增长不是发展重点。猪肉产量增长速度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两数位增长后,猪肉产业的发展趋势已转向商业化和一体化以适应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猪肉产量呈现不断上升的状态。目前,猪肉产业的发展重心已经开始转移至猪肉供应链的结构调整。在生猪饲养和屠宰行业内,猪肉供应链结构重组的速度正在加快,行业整合成为了主要的发展趋势。猪肉继续在中国总肉类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荷兰合作银行的报告认为,中国正将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食品安全、品种的改良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放在首位,而不是仅仅侧重于单方面地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工业化。外国公司在中国的猪肉市场拥有着巨大潜力并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尽管全球经济不景气对产业造成影响,中国肉类消费总额,包括猪肉,在1980年至2008年间涨幅还是超过了3倍。这一增长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收入水平的提高是肉类需求增长的首要原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和超市的发展正改变中国消费者的饮食和购买习惯。中国消费者饮食的需求正从必需食物向方便、健康和更高附加值转变。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显示出完全不同的食品消费模式。冷藏肉类和多样化的肉类加工产品在中国各大小城市都有供应,而新鲜的'热'猪肉和高温香肠主要是在农村地区消费。

  荷兰合作银行的报告认为,从中期来看,中国市场猪肉消费量将比其他肉类消费量的增长缓慢。食用猪肉消费份额在肉类消费总量中有所下降,并会持续下降,这不仅是因为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支付能力的提高以及其他肉类的供应增长,而且也因为其他肉类消费的增长起步于较低的基础。但是猪肉消费量的增长总量仍然远远高于其他肉类的增长量。中国消费者正建立多元化的肉类消费模式并提高他们饮食中家禽、牛肉、羊肉和水产品的食用量。肉类消费量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食品的附加值、健康和多样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这种趋势导致了猪肉市场份额在总的肉类消费总量中呈现持续不断下降的态势,从1985年猪肉的85%市场份额降至2008年的66%。牛肉,羊肉和禽肉类含有较少的脂肪,而且被认为是能提供比猪肉更为丰富的营养价值的肉类产品。从长期来看,整体肉类消费趋势将青睐于禽肉产品,而猪肉的市场份额会略有下降,到2015年其份额将降至64%。然而,尽管存在这种下降的趋势,但是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猪肉的主导地位是不会改变的,这主要归因于中国消费者对猪肉的偏好。中国的猪肉价格于2008年达到创记录的高价。进入2009年,猪肉生产迅速恢复,又导致猪肉市场供过于求,并造成猪肉价格下跌。最近,中国实行了对猪肉零售价格进行监测的政策,以保护农户的利益并确保有稳定的猪肉来源供应市场。当生猪与玉米(1855,3.00,0.16%)之间的价格比在连续4周内低于6(即盈亏平衡点)时,政府将通过集中采购冻猪肉的方式进行市场干预。根据价格监测系统,在2009年的最初几个月内,猪肉价格下降促使政府在6月中旬集中采购了12万吨猪肉。此后价格便开始强劲反弹,九月初猪肉的价格与6月初相比即上升二十个百分点。2008年,中国猪肉产量达到5200万吨和4.63亿头,猪肉生产接近世界猪肉总量的一半。尽管有这样庞大的生产数字,中国的猪肉价值链的特点仍然是供应商、生产者、加工者和零售商之间的现货市场交换以及有限的一体化经营参与。然而,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正在发生变化。

  荷兰合作银行的报告认为,中国的养猪业结构已经在最近几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户传统上喂养1至3头猪,其中多数是在现货市场上出售。中国的养猪生产目前主要分为三类生产者:散养户,养猪专业户和大型商业农场。虽然没有对农场的三种类型严格定义,不过通常把饲养少于50头猪的农场称之为散养户,把50至3000头猪的农场称之为养猪专业户,而超过3000头猪的农场称之为商业农场。目前,大约42%的生猪来自于散养农场,而在2001年大约为74%的生猪来自于散养农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农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增加。这些因素使得散养的竞争力弱于生猪的专业化生产。在中国发达地区,大型农场以及养猪专业户正逐渐显示其重要性。同时,屠宰商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正从现货市场向有协作的产业链发展。越来越多的养猪专业户和商业农场为屠宰商定向提供生猪。近年来,屠宰加工产业已经进行了产业的整合。屠宰产业从1985年前的国家专营发展为1985年至1992年的市场化,现在,屠宰加工已过渡到定点屠宰制度。

  荷兰合作银行的报告认为,作为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猪肉贸易并不十分活跃。中国曾经是一个猪肉净出口国,主要出口高附加值的猪肉,例如已经加工过的猪肉等。中国还向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出口活猪,向亚洲地区出口冷藏/冷冻猪肉。中国主要进口冷冻猪肉和肉类副产品,后者占有肉类进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向中国出口冷冻猪肉和肉类副产品的主要国家包括美国,丹麦和加拿大。2007年,贸易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大幅度增加了猪肉进口总量,在2008年成为了一个猪肉净进口国。在2008年,进口猪肉作为国家的猪肉储备,并释放到零售市场以保证猪肉供应的稳定。进入2009年,由于猪肉供过于求,中国的猪肉进口总量大幅下降,而猪肉出口在前10个月出现了小幅度的增长。

  荷兰合作银行的报告认为,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保持猪肉供应自给自足,不大可能成为一个大的猪肉进口国。这是由于中国消费者对新鲜肉类的偏爱使得冷冻猪肉的进口受到一定抑制。此外,猪肉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传统食物,因此,不依赖进口而确保国内猪肉的稳定供应成为中国的工作重点。中国可能会增加饲料谷类的进口量而不是猪肉的进口量,并鼓励生猪生产,以持续不断地供应未来几年的本地市场。中国猪肉产业目前所进行的结构改革将对众多国际竞争者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对先进技术、农场管理和食品安全的需求将为国际竞争者们创造大量的市场机会。合资企业仍然是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国内大众市场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建立外商独资企业正逐渐成为确实可行的另一个重要渠道。中国侧重于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食品的安全、品种的改良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是仅仅侧重于单方面地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工业化。中国的蓬勃发展,正在创造一个崛起的高端消费市场,这对于肉类副产品、高端产品和种畜存在进口潜力。虽然这只是一个特定的市场,但是它正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也将为猪肉出口国出口西式肉制品到中国提供了机会。

  荷兰合作银行认为,中国虽然不会依赖世界为国内猪肉市场供应产品,但是中国可能会进口饲料谷物和蛋白饲料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来自农业工业化生产对配合饲料的需求。


分享到: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淘江湖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白社会 分享到51网 搜藏

声明:本网站凡注明有“【独家】”的内容,其作品制作权均属国际畜牧网所有。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国际畜牧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详见本网版权声明及豁免声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