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当前新闻
俄乌冲突后 中国种业加速突破
来源:环球时报    2022年07月31日    点击:641

“2022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28日在海南三亚开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会由春天推迟到夏天,超过2000人参会。在俄乌冲突、全球粮价上涨的大背景下,参会的专家、企业历数近些年中国种业取得的成绩,也表达了对现有种业短板的担忧,寻求在多方面取得突破。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丰研究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俄乌冲突、疫情以及极端天气等,让国内种业对种子产生更多危机意识,“即便没有发达国家对中国种子‘卡脖子’,我们也能感受到,外部大环境在倒逼我们一定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育种突破的背后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中国种业振兴南繁硅谷崛起”。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在开幕式上强调,中国种业振兴是南繁硅谷崛起的基础,南繁硅谷崛起引领种业振兴。海南岛南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每年冬春季节,数以千计的科学家、技术员从全国各地聚集到这里育种、制种,因此被称为南繁。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指示建设“南繁硅谷”。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中国种子的育种突破,是论坛的焦点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在会上分享了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早粳稻”品种的过程。据李家洋介绍,中国是世界水稻产量第一大国,但中国双季早稻品种均为籼稻,产区分布在南方13个省份,早籼稻品种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品种整体品质较差,大部分用于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同早籼稻相比,生长在高纬度地区的粳稻品种,具有抗逆性强、株型优、米质优、食味佳等明显优点。建国以来,中国专家多次尝试培育出适合南方种植的早粳稻,但都没有成功。李家洋研究团队培育的双季早粳稻新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填补这项空白。李家洋表示,如果将双季早籼稻品种改为双季早粳稻品种,可以将优质新米提前2—3个月上市。

“简单说,‘农民好种、消费者觉得好吃’,就是我们品种选育的方向。”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荃银高科”)副董事长、总经理张琴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荃银高科目前销售的种子九成来自公司自主研发,公司将每年销售收入的5%用于研发,约为8000万到1亿元人民币。该公司提供给《环球时报》的数据显示,2021年度该公司各类农作物种子销量在1亿公斤以上,生产粮食达600亿斤,可保障中国1亿人口粮。

育种背后离不开研发的投入。国内种子龙头企业隆平高科相关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虽然种业企业这些年加大研发投入,但中国民族种业整体体量小、集中度和研发投入低。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一组数据:2020年度,隆平高科的销售收入为33亿元,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5%,研发投入3.46亿元,而德国拜耳种业营收621亿元,占全球种子市场份额20%以上,农业业务研发投入达180.8亿元,“中国民族种业与国际种业巨头在企业规模、研发投入方面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知识产权保护也要同步

大会也用了相当篇幅展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勇在会上介绍,2013年以来,全国法院共新收植物新品种权一审案件1907件,年均增长13.5%,其中2021年新收549件,同比增长88.7%。近5年,案件胜诉率超过七成,案件平均判赔金额42万元。其中“金粳818”水稻品种侵权案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300万元,传递了加强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强烈信号。

张琴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最近5年,知识产权保护受到我们种子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王丰也告诉记者,知识产权保护是种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让创新的人有所收益,才能激发创新者的潜能。据了解,南方有的种子科研院所每年知识产权收益在1000万到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这其中要将不低于50%的收益分给研发人员,王丰称,“这极大鼓励了研发人员的创新活力”。

挖掘国际市场

除了国内市场,中国种子企业近些年也积极在海外目标市场拓展研发布局。荃银高科副总经理江三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该公司种子目前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起在安哥拉、塞拉利昂、坦桑尼亚等国承担国家农业技术国际合作项目,在海外开垦建设水稻、玉米农场十余万亩。

隆平高科已在中国、巴西、美国、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多国建有水稻、玉米、蔬菜、谷子和食葵育种站超过50个,试验基地总面积1.3万亩。

“疫情也让东南亚、非洲等国家提高粮食安全意识,”江三桥告诉记者,以孟加拉国为例,中国高产的杂交水稻近年在当地推广后,该国已解决本国口粮问题。菲律宾也是,疫情暴发后中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在菲律宾逐渐提升,“我们公司近几年对菲律宾的种子出口每年都以50%的速度增长”。

王丰告诉记者,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使得全球物流时断时续,造成乌克兰粮食不能及时在国际市场流通,加上欧美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正在影响当地粮食产出,让多国对粮食安全提高警惕。“中国每年都在大量进口大豆、玉米等,要消除粮食安全隐患,必须加大对中国种业的科技投入,”王丰称,企业、科研机构要做好研发,提高种子抗病性、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让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高。口粮(水稻、小麦)过剩时还可以及时调节土地,用于种植大豆、玉米等农作物。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关键词: 饲料 大豆

声明:本网站凡注明有“【独家】”的内容,其作品制作权均属国际畜牧网所有。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国际畜牧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详见本网版权声明及豁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