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适合中国的未来生猪养殖模式
来源:《国际畜牧》2013.04/05    作者:丁皓    发表于:2013-04-17 15:46:5

编者按:中国生猪规模化养殖不断发展,新的挑战和疑问也随之出现。究竟何种养殖方式最适合目前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生猪养殖格局将如何演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这不禁引发业内人士的思索:农户利用土地,发展农牧结合型的养殖模式是否有更大发展空间,是否会成为未来主流模式?在目前规模化企业仍旧着力构建完整产业链的同时,是否需要有更多的小规模经营个体?本期专题将剖析并比较中国目前生猪养殖的不同模式,以此来探讨未来中国生猪养殖模式的各种可行性和方向。

中国是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庞大的市场决定了生猪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从美国引入规模化、工业化养殖的理念,并且引进国外猪种,学习饲料配方,从而助推了中国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在这一过程中,一批有实力的规模化企业也随之成长起来,包括南方的温氏、中原的雏鹰、中部的正昌、西部的铁骑力士、中南的唐人神等。加之近年来其他一些行业外资本纷纷涉足养猪业,这似乎都在暗示,中国的生猪养殖正朝着规模化、企业化的方向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的散养农户们淹没在巨大的规模化浪潮中。

但近年来,随着生猪规模养殖发展到一个高峰,各种问题也开始显现,包括工业化饲料原料受制于国际价格;种猪资源受制于进口;规模化养殖所需的大量土地与耕地之间存在冲突;规模化养殖所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等。更严峻的问题是,企业化经营的生猪养殖令猪肉市场供需平衡更加难以预测,中小散户养殖者的养猪风险加大,遇上低谷期往往血本无归。这实际上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传统农户散养与现代化企业养猪模式之间的矛盾。对此,业内已经开始反思,寻求突破。

对美国模式的思考

美国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对中国畜牧业有着巨大影响,中国现代养猪业基本就是参照了美国模式。品种组合来说主要采用大白×长白×杜洛克三元杂交;饲养方式是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饲料工业配方则是“玉米+豆粕+添加剂”。在国际化、市场化的新形势下,这种简单的参考已暴露出许多后遗症。“玉米+豆粕+添加剂”的模式使中国生猪养殖业高度依赖玉米和大豆;工厂化高密度的养殖则加大了疫病防控的难度。

产生问题并非模式本身有问题,而是采用同样模式的两个国家,其自然条件存在差异。美国农牧业的资源特点是地广人稀,适合发展土地密集型为主导的规模化畜牧业。同时美国金融资本雄厚,但劳动力短缺且人力成本高,就扬长避短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化、机械化畜牧业。美国城市化程度高,市民多农民少,因此没有农村问题,也不存在农民问题,仅是单一的农业问题。加之拥有全球市场资源,在这样的国家优势下,美国农业发展出了以大型规模化、高度专业化、组织形式企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美国模式。

对比中美两国在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上的差异,便不难看到两国在实践同一种模式时出现的不同情况。诚然美国模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促进了中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但任何行业在发展初期都会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只是如若完全复制他国模式,则其后的影响会慢慢体现出来,反而阻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美国是因地制宜发展出了适合自己的模式,中国也应该因地制宜,在借鉴先进模式的同时,探索适合本土化经营的模式,避免走入误区。

阅读:2876    评论:1

分享到: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淘江湖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白社会 分享到51网     搜藏


声明:本网站凡注明有“【独家】”的内容,其作品制作权均属国际畜牧网所有。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国际畜牧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详见本网版权声明及豁免声明)


读者评论

  (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本词条展开的讨论,与本网站的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后可获得积分返还)


家庭农场的模式和规模化一体化的模式所占的比例应该都会慢慢有所增加吧?
评论人:llllyy 评论时间:2013-07-03
当前页码为: [ 1  ] 总页码为: [ 1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插入表情

验证码: